来源:生物谷作者:towersimper不要让它们的外表欺骗你:顶针般大小的、色彩鲜艳的、粘糊糊的毒蛙事实上携带着我们知道的一些最为剧毒的神经毒素。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离解决一个相关的令人挠头的问题---这些毒蛙如何阻止自己中毒?---更接近一步。这个答案可能对抵抗疼痛和上瘾产生潜在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9月2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teracting amino acid replacements allow poison frogs to evolve epibatidine resistance”。论文通信作者为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后研究员Rebecca Tarvin博士。图片来自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doi:10.1093/molbev/msv350这项新的研究利用一小群使用地棘蛙素(epibatidine)的毒蛙解答了这个问题。为了不被捕食者吃掉,这些毒蛙使用这种毒素(即地棘蛙素)。这种毒素结合到动物神经系统的受体上,能够导致高血压、癫痫,甚至死亡。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毒蛙发生的一种小的基因突变,即在组成这种受体的2500个氨基酸残基中,仅3个发生变化,就可阻止这种毒素作用于这些毒蛙自己的受体,从而使得它们对这种毒素的致死作用产生抵抗力。不仅如此,而且在这些毒蛙...
发布时间:
2017
-
10
-
09
浏览次数:105
来源:生物谷 作者:T.shen仅仅在20年前,黄油被认为是影响公众健康的罪魁祸首,其会引发机体胆固醇水平升高,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心脏病风险升高的担忧,如今人们的看法似乎已经被逆转了,而且在真人烹饪节目中似乎每个食谱中都会使用到黄油,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人们对黄油看法的改变,又是基于什么样的科学证据呢?在国内市场中,很多人会选择购买人工黄油而不是黄油,在一项调查中,有27%的调查者表示每天都会摄入人造黄油,而15%的调查者会选择摄入黄油。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关注黄油和心脏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吗?是否有任何证据表明,黄油要比人造黄油对于机体健康更加有益?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密切分析一下黄油和人工黄油的组成成分及差异。我们最喜欢的黄油是从哪里传来的?黄油是由奶油加工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奶油被搅拌直到酪乳从脂质固体中分离出来,这些脂质固体随后就会被漂洗,再加入少许盐分,成型后就是人们最喜爱的黄油了。人造黄油最初是由拿破仑发明的,当时拿破仑将人造黄油作为一种替代黄油的食物来给部队和下层阶级提供食物,人造黄油来源于蔬菜油、β胡萝卜素(上色)、乳化剂(帮助油类和水分充分混合)、盐分和香料(包括乳制固体)。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时也会被以相同水平加入到黄油中。任何饮食app都会告诉你,相比黄油而言,人工黄油会少含10%至15%的千焦耳热量,但这是否很重要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每天摄入的量。一项...
发布时间:
2017
-
09
-
25
浏览次数:206
来源:生物谷 作者: kanzhi来自法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突触储存信息和控制信息储存过程的一个新机制,这一突破进展让科学家们离揭示记忆和学习过程的神秘分子机制又近了一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了突触的可塑性,科学界也一直认为突触是记忆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神经递质受体也在神经元信息传导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大约几年之前科学家们发现神经递质受体并非像之前认为的那样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于移动状态。他们提出假设认为通过神经元活性控制受体的移动在特定时间对突触上的受体数量进行调节能够改变突出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这项新研究在上述基础上更进一步,科学家们利用化学、电生理和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开发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在突触的一些位点上固定受体。这种方法成功的阻止了受体的移动,让研究人员能够研究受体移动对脑活性和学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体移动对突触可塑性有重要作用,是对神经元活性程度的一种响应。研究人员还探索了突触可塑性在学习过程中的直接作用。通过教会小鼠识别一个特定环境,他们证明阻止受体移动可以阻断记忆的形成,证实了突触可塑性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为深入了解记忆的调节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下一步的计划是确定这种机制是否也适用于其他的学习形式,是否能从海马体区域扩展到大脑的其他区域。原始出...
发布时间:
2017
-
09
-
18
浏览次数:111
来源 : 生物谷作者:T.shen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昆士兰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153个和机体骨矿物质密度流失相关的新型基因突变,骨矿物质密度的流失常常会诱发骨折。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关联性较强的名为GPC6的基因,此前研究人员并未发现该基因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直接相关;研究者David Evans说道,该基因之所以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识因为其编码了一种在细胞表面存在的特殊蛋白质,这或许就让其能够成为开发新型药物的潜在靶点。在动物模型中移除该基因或许就能够增加机体的骨质厚度。在澳大利亚,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十分之一的人群都患有骨质疏松症或低骨矿物质密度,而且相比男性而言,这种疾病在女性人群中非常常见。研究者表示,机体的骨骼健康有着很强的遗传因素,但骨质疏松症常常会在个体骨折之前被发现,研究者Richards表示,在报道此前因单纯跌倒而骨折的8540名参与者中,我们发现了12个新型的基因区域。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包括对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中超过14万名参与者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足根超声扫描来评估参与者的骨质矿物质密度,最终他们发现了的新型基因的数量是参与骨矿物质密度流失基因数量的三倍,而且这些新型的基因...
发布时间:
2017
-
09
-
11
浏览次数:78